[拼音] tiān shēng yī duì
[释义] 指生来就注定为一对
[出处]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十回:“明明果是佳人才子,天生一对也,便是嫣素也觉风光。”
[拼音] tóng xīn yī dé
[释义] 同“同心同德”。
[出处] 明·李东阳《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君臣上下同心一德,则平居有所裨益,缓急有所倚仗。”
[拼音] yī bǐ gōu xiāo
[释义] 亦作“一笔勾销”。全部取消之意。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们不少的是银子,匡得将来买上买下。再央一个乡官在太守处说了人情,婚约一纸,只须一笔勾消。”
[拼音] wàn sǐ yī shēng
[释义] 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
[拼音] wén yī zhī èr
[释义]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拼音] wàn kǒu yī cí
[释义]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出处] 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拼音] wèi dá yī jiān
[释义] 谓未能通达,只差一点。
[出处] 汉·扬雄《法言·问神》:“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间耳。”
[拼音] wèn yī dá shí
[释义]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太尉此去,下官手下有个虞侯,能言快语,问一答十,好与太尉提拔事情。”
[拼音] yī tǔ wéi kuài
[释义] 尽情说出要说的话而感到畅快。
[出处] 谌容《真真假假》:“仿佛全是他积郁在胸中多时的由衷之言,今日终于得以一吐为快。”
[拼音] yī chǎng chūn mèng
[释义] 比喻过去的一切转眼成空。也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落了空。
[出处] 唐 卢延让《哭李郢端公》:“诗侣酒徒销散尽,一场春梦越王城。”
[拼音] xiù huàng yī qiāng
[释义] 形容佯作进攻,以便退却。
[出处]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栾廷玉抵当不住,虚晃一枪,败阵而走。”
[拼音] xū jīng yī cháng
[释义] 指事后才知道是不必要的惊慌
[出处] 王朔《痴人》:“我坚信我会被稠密的气流托住,托不住也会在坠落过程中倏地醒来,在床上虚惊一场。”
[拼音] yī wō duān
[释义] 比喻完全除灭或尽数挪走
[出处]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这就对了,就得这样,谁问咱都告不知道,要没这种精神,咱早就让人一窝端了。”
[拼音] yī guō zhǔ
[释义] 比喻不分彼此,一样看待或处理
[出处]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对具体人应作具体分析,把他们都当作叛乱分子一锅煮,可能越闹越乱。”
[拼音] yī guō duān
[释义] 比喻一下子全拿出来,没有剩余或比喻一下子全部消灭
[出处] 李晓明《平原枪声》:“不要说一个毛孩子,就是三两排人我也可以给他一锅端了!”
[拼音] yī dòng bù dòng
[释义] 指静止不动或懒得活动
[出处] 王朔《浮出海面》:“我继续一动不动地凝视他们,这对可怜的情人实在无法保持冷静,松开嘴,忿忿地起身走了。”
[拼音] yī nán bàn nǚ
[释义] 指一个子女,一个儿子或女儿。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员外何不取房娘子,生得一男半女,也不绝了香火。”
[拼音] yī rì wàn lǐ
[释义] 比喻行动非常迅速。
[出处] 唐 苏鹗《杜阳杂编》中卷:“且安天下用将帅,如造大舟以越沧海,其功则多,其成则大,一日万里,无所不屈。”
[拼音] fēn yī bēi gēng
[释义] 羹:肉汁。分给我一杯肉汁。指分享利益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拼音] pò yán yī xiào
[释义] 颜:面容。愁苦的神态一下子笑起来
[出处] 鲁迅《奇怪》:“那么,我也来‘破颜一笑’吧——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