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ī rì wàn lǐ
[释义] 比喻行动非常迅速。
[出处] 唐 苏鹗《杜阳杂编》中卷:“且安天下用将帅,如造大舟以越沧海,其功则多,其成则大,一日万里,无所不屈。”
[拼音] yī jiā zhī yán
[释义]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着。
[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拼音] yī zhì bǎi wàn
[释义] 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
[出处] 《晋书·何无忌传》:“刘毅家无儋石之储,樗蒱一掷百万。”
[拼音] yī dé zhī yú
[释义]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拼音] yī hǒng ér shàng
[释义] 同“一哄而起”。
[出处] 《人民日报》1983.10.31:“在发展新‘三大件’和其他有前途的轻工行业时,决不能再像发展老‘三大件’那样,一见有利可图,便一哄而上。”
[拼音] tōng tóng yī yì
[释义] 串通在一起。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况且打死的贼是周瑞的干儿子,必是他们~的。”
[拼音] tǒng yī kǒu jìng
[释义] 比喻大家对待问题采取一致的态度
[出处] 莫应丰《将军吟》第41章:“联合宣传队里头有的工人和战士似乎有话不敢说,都是统一的口径。”
[拼音] tiān shēng yī duì
[释义] 指生来就注定为一对
[出处]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十回:“明明果是佳人才子,天生一对也,便是嫣素也觉风光。”
[拼音] tóng xīn yī dé
[释义] 同“同心同德”。
[出处] 明·李东阳《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君臣上下同心一德,则平居有所裨益,缓急有所倚仗。”
[拼音] yī bǎn sān yǎn
[释义] 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出处] 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六卷:“老弟你看,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
[拼音] wàn sǐ yī shēng
[释义] 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
[拼音] wén yī zhī èr
[释义]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拼音] wàn kǒu yī cí
[释义]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出处] 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拼音] wèi dá yī jiān
[释义] 谓未能通达,只差一点。
[出处] 汉·扬雄《法言·问神》:“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间耳。”
[拼音] wèn yī dá shí
[释义]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太尉此去,下官手下有个虞侯,能言快语,问一答十,好与太尉提拔事情。”
[拼音] xiù huàng yī qiāng
[释义] 形容佯作进攻,以便退却。
[出处]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栾廷玉抵当不住,虚晃一枪,败阵而走。”
[拼音] xū jīng yī cháng
[释义] 指事后才知道是不必要的惊慌
[出处] 王朔《痴人》:“我坚信我会被稠密的气流托住,托不住也会在坠落过程中倏地醒来,在床上虚惊一场。”
[拼音] yī wō duān
[释义] 比喻完全除灭或尽数挪走
[出处]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这就对了,就得这样,谁问咱都告不知道,要没这种精神,咱早就让人一窝端了。”
[拼音] yī guō zhǔ
[释义] 比喻不分彼此,一样看待或处理
[出处]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对具体人应作具体分析,把他们都当作叛乱分子一锅煮,可能越闹越乱。”
[拼音] yī guō duān
[释义] 比喻一下子全拿出来,没有剩余或比喻一下子全部消灭
[出处] 李晓明《平原枪声》:“不要说一个毛孩子,就是三两排人我也可以给他一锅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