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金天羽(1874~1947)初名懋基,又名天翮,字松岑,改今名,号鹤望,别署有麒麟、爱自由者、金一等,吴江(今属江苏)人。中国近代诗人。
黄学增是大革命时期与彭湃、阮啸仙、周其鉴等人齐名的广东省四大农运领袖之一,又是土地革命时期广东西江和海南岛红军、苏维埃的创始人之一。一九二九年,在海口市英勇就义,时年29岁。
黄学增出1900年生于广东省遂溪县,因家贫直至13岁才入本村私塾读书,1920年考上广东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1924年参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学习班,曾任广东省南路特派员、中共农民运动特派员、广东农协执委、广东省农协南路办事处主任、广东省委候补常委、琼崖特委书记等职。
1960年,周恩来总理到湛江视察时,对当时的地委书记孟宪德同志谈起黄学增早年参加革命和领导农民运动的情况,并关心地问起他的亲属的情况。1962年,中共湛江地委为纪念黄学增同志,特拨专款在其故乡修建“黄学增纪念亭”。
郑孝胥(1860-1938),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享年91岁),男,字菊生,号筱斋,浙江海盐人。
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张元济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与爱国实业家,他一生为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整理、出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时期,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印书作坊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企业。
他组织编写的新式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推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翻译的《茶花女》等大批外国学术、文学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主持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以及创建东方图书馆,对保存民族文化都有很大的贡献。著有《校史随笔》、《中华民族的人格》等。
欧阳梅生(1895~1928)又名欧阳靖,湘潭县锦石乡阳家湾人。1913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与进步学生蔡和森、张琨弟为好友,经常一起谈论国事,期间结识毛泽东。1926年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与郭亮一起组建湖南省总工会,任秘书长兼工人纠察队政治教员。1928年调任湖北省汉阳县委书记。参加湖北省委组织的年关暴动,因工作繁重,劳累成疾,2月13日在湖北汉口市协和医院病逝。
蔡济璜,湖北麻城人。原名雪奇。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寒假期间回乡参加创建中共麻城特别支部。1926年夏回麻城从事农民运动,先后任中共麻城特支书记、县委书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领导黄麻起义。后率部分起义军在麻城地区坚持斗争。同年底被捕。1928年1月7日在麻城林店就义。
周文雍(1905-1928)男,汉族,广东开平人,中共党员。
1905年生于广东开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历任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特别委员会主席,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长、工委书记,广州工人赤卫总队总指挥,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工人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和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在广州建立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假称夫妻。和陈铁军假扮夫妻后,周文雍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广州工人暴动。当时,在广州的汪精卫、陈公博等扮成“新左派”,鼓吹民主、自由,借以笼络人心。为了揭穿他们的假面目,周文雍率领数千名失业工人,在汪精卫的官邸“葵园”门前喊口号,要求释放被捕工人。敌人恼羞成怒,派出大批军警镇压工人。周文雍受伤被捕,党组织成立了营救小组,陈铁军和大家一起制定营救计划。陈铁军派人把关押周文雍的地点搞清楚后,又让人设法告诉周文雍不饮茶水,以引起“高烧”,说是患了伤寒;再发动狱中难友起哄,迫使敌人把周文雍从监狱送进医院;这时组织便衣武装把周文雍从医院救出。周文雍被救出来后仍与陈铁军假扮夫妻在广州做地下工作。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告密,1928年1月27日,周文雍和陈铁军同时被捕。敌人向他们施用了酷刑,但他们坚决不向敌人低头。同年2月6日,在他们被判处死刑、即将就义之时,周文雍在监狱墙壁上题写了一首《绝笔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古公鲁(1884~1931年),广东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人。他从小勤奋学习,先后毕业于梅县师范、广东法政专门学堂。
清宣统元年(1909),古公鲁赴印尼巴城谋生,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投身于民主革命。翌年,奉命回广州、花县、肇庆等地进行革命活动,任陆军第五旅第九团三营营长。
张剑珍,女,汉族,广东五华县双华镇双华村人。是一名共产党员。1925年,大革命的烈火燃到其家乡。1926年,15岁的张剑珍受到革命者胡国枢(未婚夫之兄)的影响和帮助,向往革命,毅然加入了农会,并担任乡农民协会的宣传员。她一边宣传一边学习文化,进步很快,能说会唱,不但能看懂文件,还能根据文件精神创作革命歌谣。每到一地,她就结合当地斗争情况,自编自唱,出口成章。从八乡来到安流,就唱道:“好久唔曾到安流,来到安流系风流;大家姐妹团结起,杀倒白派廖少洲。”到华城时,又唱道:“好久唔曾到五华,五华真真系繁华;大家姐妹团结起,杀倒白派张九华。”
陈松山,革命烈士。1936年前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在江西莲花九都坊监狱里,不久被杀害。在狱中坚贞不屈,白匪政治局长给上司报告中说:“共产党员诚属‘铁砧’,用尽重刑亦无济于事”。陈松山同志得知后写下了《革命的“铁砧”》:共产党人意志坚,赴汤蹈火我当先,严刑拷打何足畏,“铁砧”美名万古传。
刘振美(1916-1949),男,四川纳溪人,出生在商人兼地主的家庭,革命烈士。
余文涵(1918-1949),四川长宁人,出生在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勤奋好学,在开明老师的启蒙教育下,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32年至1935年,在成都读中学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组织“读书会”,经常研讨国家大事,立志献身祖国。。1949年6月9日,在检查支部工作中,不幸被敌人逮捕,入狱后,教育争取了看守,在看守的帮助下,越狱逃脱虎口,逃离途中又被敌人追捕入狱。在狱中,他身带锁链,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敌人为了获取川南地下党的机密,对其进行“三堂会审”,面对敌人的屠刀,他舌战群魔,毫无惧色。同年6月27日,敌人以解送宜宾为名,在南溪县牟坪场将其秘密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余文涵殉难地修建了纪念碑。
钱敬淑,清初女诗人。字师令,江宁人。
侯怀风约活动于清顺治(1644~1661)前后,字若英。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侯峒曾女,侯蓁宜从妹。峒曾刚正不挠,为抗清义士,坚守嘉定十余日,城破,峒曾与其两子同投水殉国。故怀风诗多伤感昔,深沉悲壮。
倪仁吉(1607—1685),女,明末清初人,字心蕙,自号凝香子,博通经史诗文,兼工书画刺绣。诗歌代表作品《山居四时杂咏》,绘画方面精通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等创作,尤其善画美人,同时代人称“得其书画片羽者,皆珍若拱璧”。此外倪仁吉最出色的成就在于刺绣,因其擅长书画,故能结合水墨画法,善以绣代笔,活用针法,从而使刺绣生动逼真且难觅针线痕迹。
范姝,清女诗人。字洛仙,如皋人,诗人范献重侄女,同邑诸生李延公妻。有《贯月舫集》问世。
项圣谟(1597年—1658年),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甚多,有子璋、子毗、胥山樵、胥樵、古胥山樵人、兔鸣叟、莲塘居士、松涛散仙、大酉山人、存存居士、烟波钓徒、狂吟客、鸳湖钓叟、逸叟、不夜楼中士、醉疯人、烟雨楼边钓鼇客等,浙江嘉兴人。祖父项元汴,为明末著名书画收藏家和画家。伯父项德新也善画。
项圣谟自幼精研古代书画名作,曾由秀才举荐为国子监太学生,但不求仕进,沉心于书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早学文徵明,后追宋人用笔之严谨,兼取元人韵致。画面布局大开大合,笔法简洁秀逸,极富书卷气息,品格高雅,境界明净。董其昌评他的画“与宋人血战”(力追宋代画风),“又兼元人气韵”。李日华称赞他的画风“英思神悟,超然独得”,是“崛起之豪”。他的作品《九十九变相图》、《长江万里图》等巨作,都得到后世赞誉。
项圣谟亦精书法,善赋诗。其书法端庄严谨,峻拔出脱。其诗多为题画诗,文辞警策凝重,格调悲壮慨然。后人评论他诗画作品构成的完整境界,认为媲美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王维。国破家亡,晚年家贫,而志存高洁,不交权贵,卖画自给。代表作为世所称的还有《松斋读易图》、《放鹤洲图》、《剪越江秋图》、《且听寒响图》、《闽游图》、《蒲蝶图》等。
著有《朗云堂集》、《清河草堂集》、《历代画家姓氏考》、《墨君题语》。
冯煦 [近代]
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阳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等。
陈澧(1810-1882)清代著名学者。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出生于广州木排头,世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六应会试不中。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于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研习,著述达120余种,著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