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场才俊——颜仁郁,字文杰,号品俊。福建德化三班泗滨人。生于唐大和(827~835)间。祖籍河南温县。祖父颜景茂,为兵曹参军,入闽任福州侯官县令。父颜芳(787~860),随其父入闽,辗转来到永福(今永泰)县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今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受聘于金员外为家塾教师,后怡情当地山水,定居肇基于此。仁郁为颜芳第七子。
刘汲(?-1128年)字直夫,眉州丹稜(今属四川)人,宋哲宗绍圣四年中进士,知开封府鄢陵县。历通判隆德府、河中府,辟开封府推官,谪监蓬州酒税。宋钦宗时,起为京西路转运副使,驻守邓州。高宗建炎元年,加直龙图阁学士、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抗击金军,力竭而亡,褒赠太中大夫,予谥忠介。
刘几(1008~1088),字伯寿,号玉华庵主(《风月堂诗话》),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文述(1771~1843)初名文杰,字谱香,又字隽甫、云伯,英白,后改名文述,别号元龙、退庵、云伯,又号碧城外史、颐道居士、莲可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等知县。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在京师与杨芳灿齐名,时称“杨陈”,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等。
沈德潜(1673~1769),字碻(què)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吴绡,活动于清顺治(1644~1661)前后。字素公,又字片霞,号冰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通判吴水苍女,常熟进士许瑶妻。善琴,工书画诗词,诗词清丽婉约,花卉钩勒设色俱佳,兰竹有生趣,与沈宛君齐名。时人传云:“吴中闺秀徐小淑能诗文,赵瑞容善画,有盛誉,惟夫人兼此二长。”
由于其夫许瑶的关系,吴绡问学于“海虞二冯”的冯班,又因父亲科第关系,称嘉善著名词人柳州词派领袖曹尔堪为年伯,而其父吴水苍与吴伟业联宗,故吴绡诗集中多有与梅村唱酬之作,称伟业为兄。
吴绡著《啸雪庵诗余》,存词四十四首,风格清丽婉约。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袁瓘,襄阳人,后移居宋州。喜爱剑术,与孟浩然,储日羲友善,玄宗时,任左拾遗,孟浩然到洛阳曾寻访袁瓘,而袁瓘已贬官岭南,孟写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后来孟浩然又到岭南寻访,而袁瓘又遇赦而归授太祝之职,孟浩然写诗《南还舟中寄袁太祝》。开元十一年,孟浩然在长安与袁瓘重逢,不久,袁瓘调任赣县尉,孟浩然写诗《送袁太祝尉豫章》。《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苏涣(1000—1062)初字公群,后改字文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兄、苏轼伯父。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为宝鸡主簿,以能选开宝监,调凤州司法。为永康军录事参军,擢开封府士曹参军。通判阆州,历知祥符、衡州。公元1055年(宋仁宗至和二年),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元1062年(嘉祐七年)卒,年六十二,后累赠太中大夫。善为诗,有诗千馀篇,题曰《南麾退翁》;又有杂文、书启、章奏若于卷;并有《苏氏怀章记》一卷,记平生所历仕宦,今俱失传。《全宋诗》卷二三一录其诗一首。事迹见苏辙《伯父墓表》(《栾城集》卷二五)。
蔡珪(?~1174)金朝文学家。字正甫,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蔡松年之子,天德三年进士,官至翰林修撰同知制诰,终潍州刺史。珪以文名世,辩博号称天下第一。现存词一首。
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湖南省衡阳县人,出生在湖北秭归,12岁随全家回乡。1917年,出身豪绅家庭的夏明翰违背祖父心愿报考新式学校。1919年在衡阳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并负责农委工作。1925年兼任湖南省委组织部长、农民部长和长沙地委书记。极力主张武装农民。1927年春,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6月,调回湖南,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八七会议后,在湖南积极参加组织秋收起义。10月,兼任平(江)浏(阳)特委书记。1928年初,调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2月,在汉口被敌人逮捕。1928年3月20日(农历2月29日),夏明翰在武汉汉口余记里被杀,时年28岁。
张建封(735年—800年6月8日),字本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寓居兖州(今属山东)。唐代中期著名大将,于家族子弟中排行十三。
唐代宗时,张建封历佐使府。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任岳州刺史,建中四年(783年)改寿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年)迁濠寿庐观察使。贞元四年(788年)授徐泗节度使,累加检校尚书右仆射。贞元十六年(800年)去世,年六十六。册赠司徒,谥号“襄”。
张建封少喜文章,慷慨尚武,常以武功自许。镇徐州十年,治军有方,军州称理。权德舆称其“歌诗特优,有仲宣之气质,越石之清拔”。又礼敬文士,秦系、于良史、韩愈等皆为幕客,时相唱和。有《张建封集》,已佚。《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录有其诗。
陈叔通(1876年—1966年),名敬第,中国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浙江杭州人。清末翰林。
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曾参加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此后,长期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前夕,参加筹组上海市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1966年2月17日卒于北京。
郑文焯(1856~1918)晚清官员、词人。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康成裔,自称高密郑氏。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旅居苏州。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懂医道,长于金石古器之鉴,而以词人著称于世,其词多表现对清王朝覆灭的悲痛,所著有《大鹤山房全集》。
沈邈,字子山,信州弋阳人。进士及第,起家补大理评事、知侯官县,通判广州,累迁都官员外郎,历知真州、福州。
谢燮 [南北朝]
谢燮(525-589),出生于建康(南京市),南朝陈文学家,代表作品《早梅》,和其他咏梅诗不同,这首诗独出心裁,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梅花的不畏严寒和不甘落后,也寄寓着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
马定国[约公元一一三八年前后在世]字子卿,茌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金熙宗天着初前后在世。自少志趣不群。宣政末,(公元一一二五年)题诗酒家壁,有“苏、黄不作文章伯,童、蔡翻为社稷臣”之句,坐讥讪得罪,亦因是知名。阜昌初,(即绍兴元年)游历下,以诗感齐王豫豫大悦,授监察御史。仕至翰林学士。他尝著石鼓辨万余言,定为五代周所造,出入传记,引据甚明,学者以此蔡珪的燕王墓辨。定国初学诗时,未有入处,萝其父兴方寸白笔,从此文章大进。自号齐堂先生,有《齐堂集》行世。
张斛[约公元一一二0年前后在世]字德容,渔阳(治所在今天天津蓟县)人。生卒年均不详,辽时南渡,约金太祖天辅中前后在世。仕宋为武陵守。金建国,理索北归,官秘书省著作郎。善书画,工诗宇文虚中颇激赏之。元好问称:“其文笔字画,皆有前辈风调,宇文(虚中)大学士甚赏之。”(《中州集》)斛著有南游、北归等诗集。
张养重是明清之际诗人,是淮安(旧名山阳)清初诗坛魁首,时称“张山阳”。他以其坚贞的人格与高洁的诗品赢得了当世名流如王士祯、阎尔梅、杜溶等人的极口称道。更赢得了其后学人由衷的敬仰。吴玉搢美云:“国朝初年,吾淮诗人林立,然必以虞山(张养重)先生为冠”(《山阳志遗》),推奖甚诚;潘德舆赞曰:“吾乡诗人入古人堂奥者,前推宛丘,后则虞山”(《养一斋诗话》),将其与北宋大诗人张耒并论;丁晏盛称:“唐宋以后吾乡诗人,当以虞山为第一”(《山阳诗征》),尊崇备至。惜乎张氏的《古调堂集》传播极稀,故尔张养重这位曾享“海内才名四十年”(杜首昌《哭张虞山》)的诗坛名家如今竟知者寥寥,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和岘字晦仁,开封浚仪(今开封)人,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生。父凝,晋宰相,花间集词人。岘十六登朝为著作郎。建隆初,太常博士。太平兴国二年(977),为京东转运使,坐事削籍。端拱元年(988),主客郎中,判太常寺兼礼仪院事。是年卒,年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