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诗集》

中共收录了1920首诗词:
  •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二灙泉亭 - 苏辙 - [宋]

    泉来草木滋,泉去池塘满。委曲到庭除,清泠备晨盥。
  •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四冰池 - 苏辙 - [宋]

    水深冰亦厚,滉荡铺寒玉。好在水中鱼,何愁池上鹜。
  • 和子瞻濠州七绝其二彭祖庙 - 苏辙 - [宋]

    长说先师似老彭,共疑好学古书生。不知亦解餐云母,白日登天万事轻。
  • 和子瞻濠州七绝其三逍遥堂 - 苏辙 - [宋]

    猖狂战国古神仙,曳尾泥涂老更安。厌世乘云人不见,空坟聊复葬衣冠。
  • 画学董生画山水屏风 - 苏辙 - [宋]

    承平百事足,鸿都无不有。策牍试篆隶,丹青写飞走。纷然四方集,狐兔卒林薮。何人知有益,长啸呼鹰狗。奔逃走城邑,惊顾念糊口。素屏开白云,称我茅檐陋。濡毫愿挥酒,峰峦映岩窦。巨石连地轴,飞布泻天漏。萦山一径通,过水微桥构。山家烟火然,远寺晨钟叩。僧从何方来,行速午斋後。有客呼渡船,隔水惟病叟。听然发一笑,
  • 还颍川 - 苏辙 - [宋]

    昔贤仕不遇,避世游金马。嗟我独何为,不容在田野。欹区寄汝南,落泊反长社。东西俱畏人,何适可安者。故庐已荆榛,遗迹但松檟。颓龄迫衰暮,旧物一已舍。安能为妻孥,辛苦问田舍。平生事瞿昙,心外知皆假。归休得溟渤,坐受百川泻。何人实造物,未听相陶冶。
  • 记病 - 苏辙 - [宋]

    我病在脾胃,一病四十年。微伤辄暴下,倾注如流泉。去年医告我,此病犹可痊。试取姜豆附,三物相和丸。服之不旬浃,病去如医言。医言药有毒,病已当速捐。我意药有功,服久功则全。侵寻作风痹,雨足几蹒跚。徐悟药过量,医初固云然。旧病则已除,奈此新病缠。医言无甚忧,前药姑舍旃。药毒久自消,真气从此完。鄙夫不信医,
  • 绝胜亭 - 苏辙 - [宋]

    夜郎秋涨水连空,上有虚亭缥缈中。山满长天宜落日,江吹旷野作惊风。爨烟惨淡浮前浦,渔艇纵横逐钓筒。未省岳阳何似此,应须子细问南公。
  • 腊中三雪 - 苏辙 - [宋]

    一腊不虚度,三雪自相因。暗添池上凌,稍压麦中尘。余润想犹在,苦寒将及春。殷勤欲尽酒,扶养病衰人。
  • 李韵寿花堂 - 苏辙 - [宋]

    石上菖蒲十二节,仙人服之好颜色。根如蟠龙不可得,叶中开花谁复识。夫子自少读道书,年未五十嗜欲除。河流通天非辘轳,下入金鼎融为珠。一醉斗酒心自如,鬼物窥觇惊睢盱。菖蒲花开寿之符,自发变黑颜如朱。它年三茆访君庐,拍手笑我言不虚。
  • 上巳後 - 苏辙 - [宋]

    上巳已过旬日,西湖尚有游人。老人复归闭户,户外百事日新。呼童试问筑室,春晚何日堂成。我家旧庐江上,隐居三世相因。晏子不愿改卜,我今已愧先君。始有苟合则止,已老姑欲安身。西望烝尝有处,传家图史常陈。门中此外何事,世故有耳不闻。食讫趺坐日昃,此心皎皎常存。万事汝勿告我,婚嫁自毕诸孙。
  • 十一月十三日雪 - 苏辙 - [宋]

    南方霜露多,虽寒雪不作。北归亦何喜,三年雪三落。我田在城西,禾麦敢嫌薄。今年陈宋灾,水旱更为虐。闭籴斯不仁,逐熟自难却。饥寒虽吾患,尚可省盐酪。飞蝗昨过野,遗种遍陂泺。春阳百日至,闹若蚕生箔。得雪流土中,及泉尽鱼跃。美哉丰年祥,不待炎火灼。呼儿具樽酒,对妇同一酌。误认屋瓦鸣,更愿闻雪脚。
  • 食鸡头 - 苏辙 - [宋]

    风开芡觜铁为须,斧斫沙磨旋付厨。细嚼兼收上池水,徐咽还成沧海珠。佳客满堂须一斗,闲居赖我近平湖。多年不到会灵沼,气味宛然初不殊。
  • 示诸孙 - 苏辙 - [宋]

    少年真力学,玄月闭书帷。老去浑无赖,心空自不知。交游谁识面,文字略存诗。笑向诸孙说,疏慵非汝师。
  • 送迟赴登封丞 - 苏辙 - [宋]

    昔我过嵩阳,秋高日重九。晨邀同行客,共举登高酒。藤鞋生胼胝,一览河山富。封坛土消尽,中夜扪星斗。下山双足废,欲上知难又。回首烟云中,隐约见岩岫。未老约来游,何意七十後。吾儿性静默,丞邑山路口。秋暑山尚烦,冬雪山方瘦。春山利游观,安舆即迎父。
  • 孙宾叟道人 - 苏辙 - [宋]

    万里飘然不系舟,酒垆一笑便相投。千金不换金丹诀,何事惟须一布裘。
  •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六芗茅馆 - 苏辙 - [宋]

    山居少华丽,牵茅结净屋。此间不受尘,幽人亦新沐。
  •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十延华洞 - 苏辙 - [宋]

    共恨春不长,逡巡就摇落。一见洞中天,真知世间恶。
  •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十一澄元谷 - 苏辙 - [宋]

    石门日不下,潭镜月长临。细细溪风渡,相看识此心。
  • 题三游洞石壁 - 苏辙 - [宋]

    昔年有迁客,携手醉嵌岩。去我岁已百,游人忽复三。
  • 苏辙
  •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苏辙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