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诗集》

中共收录了1920首诗词:
  • 次韵吴兴李行中秀才见寄并求醉眠亭诗二首 - 苏辙 - [宋]

    是非一醉了无余,唯有胸中万卷书。已把人生比蘧传,更将江浦作阶除。欲眠宾客従教去,倒卧氍毹岂暇舒。京洛旧游真梦里,秋风无复忆鲈鱼。
  •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 桃园阻浅将 - 苏辙 - [宋]

    此生与物妄相仇,欲往长嫌苦见留。浅濑何知向人恶,涨溪岂复为公流。雨痕忽到工催客,风信初来转打头。举目汀洲都未改,忽添清兴满行舟。
  •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 宿迁项羽庙 - 苏辙 - [宋]

    尺箠西来垅亩中,驱驰力尽众兵冲。旧封独守君臣义,故国长修俎豆容。平日军声同破竹,少年心事喜摧锋。锦衣眷恋多乡思,肯顾田家社酒醲。
  • 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 - 苏辙 - [宋]

    东夷従古慕中华,万里梯航今一家。夜静双星先渡海,风高八月自还槎。鱼龙定亦知忠信,象译何劳较齿牙。屈指归来应自笑,手持玉帛赐天涯。官是蓬莱海上仙,此行聊复看桑田。鲲移鹏徙秋帆健,潮阔天低晓日鲜。平地谁言无崄岨,仁人何处不安全。但将美酒盈船去,多作新诗异域传。
  • 张安道生日二首 - 苏辙 - [宋]

    椿年七十二回新,蓬矢桑弧记此晨。养就丹砂无上药,已超诸数自由身。中年道路趋真境,外物功名委世人。今夜空庭香火罢,定应星斗识天真。十载従公鬓似蓬,羡公英气老犹充。生时别得星辰力,晚岁仍加鼎灶功。世事不堪开眼看,劳生渐恐转头空。问公试觅刀圭药,岁岁称觞此日中。
  • 次韵子瞻题张公诗卷后 - 苏辙 - [宋]

    世俗甘枉尺,所愿求直寻。不知一律讹,大乐无完音。见利心自摇,虑害安得深。至人不妄言,淡如朱丝琴。悲伤感旧俗,不类骚人淫。又非避世翁,闵嘿遽阳暗。嘐々晨鸡鸣,岂问晴与阴。世人积寸木,坐使高楼岑。晚岁卧草庐,谁听梁甫吟。它年楚倚相,傥能记愔愔。
  • 次韵广州陈绎谏议和陈荐宋敏求二龙图二首 - 苏辙 - [宋]

    曾送飞龙白日翔,未应中路许还乡。鹤归仍有当年伴,松老知经几度霜。城下宝坊聊寄榻,朝中振鹭旧成行。相逢出处何须问,五岭清平十月凉。
  • 次韵广州陈绎谏议和陈荐宋敏求二龙图二首 - 苏辙 - [宋]

    琳宫清净思悠哉,颇似山林未肯回。五日趋朝真自适,一樽无事得频开。董狐执笔何时易,马援征蛮未遽来。奔走安闲谁定是,都门携手一徘徊。
  • 春日耕者 - 苏辙 - [宋]

    阳气先従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妇子同来相妩媚,鸟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 次前韵 - 苏辙 - [宋]

    龙鸾仅比闽团酽,盐酪应嫌北俗粗。采愧吴僧身似腊,点须越女手如酥。舌根遗味轻篙,腋下清风稍袭肤。七碗未容留客试,瓶中数问有余无。
  • 送吴思道道人归吴兴二绝 - 苏辙 - [宋]

    一去吴兴十五年,东归父老几人存。惠山唯有钱夫子,一寸闲田晓日暾。遨游海上冀逢人,宴坐山中长闭门。去住只今谁定是,相逢一笑各无言。
  • 次王适韵送张耒赴寿安尉二首 - 苏辙 - [宋]

    绿发惊秋半欲黄,官居无处觅林塘。浮生已是尘劳侣,病眼犹便锦绣章。羞见故人梁苑废,梦寻归路蜀山长。怜君顾我情依旧,竹性萧疏未受霜。魏红深浅配姚黄,洛水家家自作塘。游客贾生多感概,闲官白傅足篇章。山分少室云烟老,宫废连昌草木长。路出嵩高应少驻,孱颜新过一番霜。
  •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 览辉亭 - 苏辙 - [宋]

    城里最高处,坡陁见一城。山多来有绪,江远静无声。歌吹风前度,楼台雨后明。风光同楚蜀,聊此慰平生。
  • 池州萧丞相楼二首 - 苏辙 - [宋]

    绕郭青峰睥睨屯,入城流水縠文翻。楼成始觉江山胜,人去方知德业尊。坐久浮云霾后岭,酒醒飞雪变前村。我来邂逅公归国,犹喜登临共一樽。〈池守滕元发时将解去。丞相风流直至今,朱栏仍对旧山林。奔驰轩冕身何有,跌宕图书意最深。松绕城头风瑟缩,江浮山外气阴森。三年不起南迁想,应有前人识此心。
  • 江州五咏 射蛟浦 - 苏辙 - [宋]

    万骑巡游遍,千帆破浪轻。射蛟江水赤,教战越人惊。山转楼船影,岸催连弩声。祈招无为赋,酣寝尽平生。〈浦上积水,相传汉武教楼船于此。〉
  • 游庐山山阳七咏 漱玉亭 - 苏辙 - [宋]

    山回不见落银潢,余溜喧豗响石塘。目乱珠玑溅空谷,足寒雷电绕飞梁。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従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
  • 次韵孔武仲到官后见寄 - 苏辙 - [宋]

    举楫同千里,系舟时一言。共嗟蓬作屋,愿就席为门。行役身先困,征商思益昏。仅同登垄断,何止服车辕。
  • 次韵筠守毛维瞻司封观修城三首 - 苏辙 - [宋]

    北垣荆棘旧成堆,留待公来次第开。车马已通城下路,榛芜尽付冶家灰。异时碧瓦千门合,应记红旌百度来。自笑裨谌便旷野,肩舆飞盖许追陪。拨弃案头文字堆,晓晴山色四门开。究怀民事老虽壮,俯首山城心已灰。荆棘烧残桑柘出,狐狸去尽犬鸡来。规模先遣通蹊隧,后乘应容众客陪。山脚侵城起阜堆,绕城徼道斩新开。闉阇半坏惊潮
  • 和毛君州宅八咏 方沼亭 - 苏辙 - [宋]

    池上茅檐覆水低,早来秋雨尚虹霓。败荷折苇飞鸿下,正忆渔舟泊故溪。
  • 和毛君州宅八咏 李八百洞 - 苏辙 - [宋]

    洞府山川百里赊,洞门藤蔓锁烟霞。神仙不与人间异,弟妹还应共一家。
  • 苏辙
  •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苏辙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