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集》

中共收录了2600首诗词:
  • 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 - 苏轼 - [宋]

    长笑蛇医一寸腹,衔冰吐雹何时足。苍鹅无罪亦可怜,斩颈横盘不敢哭。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前年太守为旱请,雨点随人如撒菽。太守归国龙归泉,至今人咏淇园绿。我今又复罹此旱,凛凛疲民在沟渎。却寻旧迹叩神泉,坐客仍携王子渊。看草中和乐职颂,新声妙悟慰华颠。晓来泉上东风急,须上冰珠老蛟泣。怪词欲逼龙飞
  • 九日黄楼作 - 苏轼 - [宋]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烟消日出见渔
  • 和孔密州五绝 东栏梨花 - 苏轼 - [宋]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 苏轼 - [宋]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 南乡子·东武望馀杭 - 苏轼 - [宋]

    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 苏轼 - [宋]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曾独往,何有解作挂猿枝。
  • 送贾讷倅眉二首 - 苏轼 - [宋]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 - 苏轼 - [宋]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
  •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 苏轼 - [宋]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 江神子/江城子 - 苏轼 - [宋]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 浣溪沙 - 苏轼 - [宋]

    料峭东风翠幕惊。云何不饮对公荣。水晶盘莹玉鳞赪。 花影莫孤三夜月,朱颜未称五年兄。翰林子墨主人卿。
  • 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 - 苏轼 - [宋]

    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月白沙汀翘宿鹭。更无一点尘来处。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
  • 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 - 苏轼 - [宋]

    持杯摇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 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 - 苏轼 - [宋]

    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日长帘幕望黄昏。及至黄昏时候、转销魂。 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 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过 - 苏轼 - [宋]

    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晚晴台榭增明媚。已拼花前醉。更阑人静月侵廊。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
  • 无题 - 苏轼 - [宋]

    帘卷窗穿户不扃,隙尘风叶任纵横。幽人睡足谁呼觉,攲枕床前有月明。
  • 谒金门·秋帷里 - 苏轼 - [宋]

    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 谒金门·秋池阁 - 苏轼 - [宋]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
  • 谒金门·今夜雨 - 苏轼 - [宋]

    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坐听潮声来别浦。明朝何处去。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
  • 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 - 苏轼 - [宋]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
  • 苏轼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苏轼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