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集》

中共收录了2600首诗词:
  • 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 - 苏轼 - [宋]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 张庖民挽词 - 苏轼 - [宋]

    东晋巾车令,西京执戟郎。甘心向山水,结发事文章。故自轻千户,何曾羡一囊。才高鬼神恶,骨朽姓名芳。庾岭铭旌暗,秦淮旧宅荒。吾诗不用刻,妙语有黄香。(黄鲁直〔为庖民〕作哀词。)
  • 眉子石砚歌赠胡訚 - 苏轼 - [宋]

    君不见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游人指点小颦处,中有渔阳胡马嘶。又不见王孙青琐横双碧,肠断浮空远山色。书生性命何足论,坐费千金买消渴。尔来丧乱愁天公,谪向君家书砚中。小窗虚幌相妩媚,令君晓梦生春红。毗耶居士谈空处,结习已空花不住。试教天女为磨铅,千偈澜翻无一语。
  • 赠潘谷 - 苏轼 - [宋]

    潘郎晓踏河阳春,明珠白璧惊市人。那知望拜马蹄下,胸中一斛泥与尘。何似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玄笏。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世人重耳轻目前,区区张李争媸妍。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 苏轼 - [宋]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罂粟汤。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 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 - 苏轼 - [宋]

    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忽见东平孟君子,梦中相对说黄州。湛湛清池五月寒,小山无数碧巑岏。aa29杉戢戢三千本,且作凌云合抱看。知君此去便归耕,笑指孤舟一叶轻。待向三茅乞灵雨,半篙流水赠君行。
  • 次韵许遵 - 苏轼 - [宋]

    蒜山渡口挽归艎,朱雀桥边看道装。供帐已应烦百两,击鲜毋久溷诸郎。问禅时到长干寺,载酒闲过绿野堂。此味只忧儿辈觉,逢人休道北窗凉。
  • 次韵周邠 - 苏轼 - [宋]

    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岂意残年踏朝市,有如疲马畏陵坡。羡君同甲心方壮,笑我无聊鬓已皤。何日西湖寻旧赏,淡烟疏雨暗渔蓑。
  • 道者院池上作 - 苏轼 - [宋]

    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归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
  • 戏周正孺二绝 - 苏轼 - [宋]

    折臂三公未可知,会当千镒访权奇。劝君鬻骆犹闲事,肠断闺中杨柳枝。天厩新颁玉鼻骍,故人共敝亦常情。相如虽老犹能赋,换马还应继二生。
  • 和张耒高丽松扇 - 苏轼 - [宋]

    可怜堂堂十八公,老死不入明光宫。万牛不来难自献,裁作团团手中扇。屈身蒙垢君一洗,挂名君家诗集里。犹胜汉宫悲婕妤,网虫不见乘鸾子。
  • 次前韵送程六表弟 - 苏轼 - [宋]

    君家兄弟真连璧,门十朱轮家万石。竹使犹分刺史符,尚方行赐尚书舄。前年持节发仓廪,到处卖刀收茧栗。归来闭口不论功,却走渡江谁复惜。君才不用如涧松,我老得全犹社栎。青衫莫厌百僚底,白首上有千薪积。忆昔江湖一钓舟,无数云山供点笔。未应便障西风扇,只恐先移北山檄。凭君寄谢江南叟,念我空见长安日。浮江氵斥蜀有
  • 次韵王定国会饮清虚堂 - 苏轼 - [宋]

    何逊扬州又几年,官梅诗兴故依然。何人可复间季孟,与子不妨中圣贤。卜筑君方淮上郡,归心我已剑南川。此身正似蚕将老,更尽春光一再眠。
  • 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宝山 - 苏轼 - [宋]

    平明已报百吏散,半日来陪二子闲。立鹊低昂烟雨里,行人出没树林间。
  • 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 - 苏轼 - [宋]

    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雪中乘兴真聊尔,春尽思归却罢休。何日五湖従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
  • 次韵林子中王彦祖唱酬 - 苏轼 - [宋]

    早知身寄一沤中,晚节尤惊落木风。(近闻莘老、公择皆逝,故有此句。)昨梦已论三世事,岁寒犹喜五人同。(轼与子中、彦祖、子敦、完夫同试举人景德寺,今皆健。)雨余北固山围座,春尽西湖水映空。差胜四明狂监在,更将老眼犯尘红。
  • 寿星院寒碧轩 - 苏轼 - [宋]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 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 - 苏轼 - [宋]

    奇逸多闻老敬通,何人慷慨解怜翁。十年簿领催衰白,一笑江山发醉红。闻道赋诗临北固,未应举扇向西风。叩头莫唤无家客,归扫岷峨一亩宫。
  • 雪溪乘兴 - 苏轼 - [宋]

    溪山雪月两佳哉,宾主谈锋夜转雷。犹言不见戴安道,为问适従何处来。
  • 复次放鱼前韵答赵承议陈教授 - 苏轼 - [宋]

    扰扰万生同大块,枪榆不羡培风背。青丘已吞云梦芥,黄河复缭天门带。长讥韩子隘且陋,一饱鲸鱼何足脍。东坡也是可怜人,披抉泥沙收细碎。逝将归修八节滩,又欲往钓七里濑。正似此鱼逃网中,未与造物游数外。且将新句调二子,湖上秋高风月会。为君更唤木肠儿,却扣两舷歌小海。
  • 苏轼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苏轼诗集]